农学类研究生科研诚信与培养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研究生教育也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在80万左右,到2020年,全国在校的研究生人数将在290万人左右,

从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研究生教育也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在80万左右,到2020年,全国在校的研究生人数将在29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和提升,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更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全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因此,研究生的诚信培养对于其个人素质的提高,团队凝聚力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1]。农学类专业的试验具有周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大、重复性差、条件艰苦等特点,研究生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顺利毕业,科研不诚信的风险相对较高。

1 科研诚信的概念及意义

诚信一般指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应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必须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2]。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之本、事业兴盛之基、做人做事之要。科研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精神的弘扬,社会信誉的维护,科技事业发展与促进,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等诸多方面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上的效果显著,但仍有人顶风作案,为了个人利益,科研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

若不更好地落实科研诚信,从小处说,将影响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及成果产出。从大处说,将影响整门学术的繁荣和昌盛,阻碍全社会进步。研究生学习阶段是科研工作者学术生活和科研事业的“哺乳期”,在这一阶段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对于科研工作者遵守科研诚信、养成良好科研道德习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 科研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避免科研不诚信是研究生等科研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准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科研不诚信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种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观故意,主要是研究生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夸大、伪造或剽窃等行为,这样的行为危害性更强。另外一种是写作失误或失范,这种行为是研究生自身的知识缺乏造成的客观不当。虽然后者的危害小于前者,但可能由客观不当转化为主观故意。细节方面,科研不诚信有如下表现:

(1)为了获得特定结果,虚构研究条件、编造研究过程,编造、篡改原始数据或图像,杜撰研究结论。(2)实验方案设计不全面,有意设置利于试验成功或取得好结果的条件,从而得出片面结论或有意给出选择性结论。(3)人为选择性记录、报告条件、过程、结果,故意漏记、错记重要情况;选择性记录、使用数据。(4)故意忽略、隐匿他人已发表的重要文献或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证据;有意歪曲贬低他人研究成果或观点。(5)使用未征得他人同意未正式发表的数据、资料、原创性思想观点等,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图表等未规范标注;列入未曾参考过或不相关的文献,以增加文献被引率,进行不恰当的自引互引;抄袭、剽窃他人思想和观点。(6)重复、多头申报主要研究内容相同的项目,虚报经费需求,虚列项目组成员;申报不具备研究基础的项目,夸大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础。(7)他人代写论文;造假或买卖论文;一稿多投。(8)成果署名和排序与学术贡献率不一致;买卖、交换成果署名权、挂虚名和不当署名。(9)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认为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

3 科研不诚信原因分析

3.1 社会风气方面

急功近利氛围是导致科研不诚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生不能因为社会上的急功近利风气就成为学风浮躁的理由,更不能套上“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枷锁,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学风对待科研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要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因为成功而去伪造数据。在成果总结过程中,要依据事实,严禁断章取义或依据主观想象得结论。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718/1472.html



上一篇:农学专家当顾问大畈村真的变了
下一篇:双一流背景下农学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思考以西北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